茅台超清
拾穗者剧情

1998年12月至1999年4月,年过七旬的阿涅斯·瓦尔达带着数码摄像机在法国的城市和乡村“闲逛”的过程中,拍摄了一些关于当今时代法国拾荒者们的影像:流(liú )浪汉和生活贫困的人为维持生计拣拾各种生活必需品,艺术家们从(cóng )废(fèi )铜烂铁(tiě )堆里寻找创造艺术作品的原料,喜欢拾荒的人的动机是出于(yú )反对浪费的(de )品(pǐn )德。除了拾荒,影片还有一(yī )条游离于主线之外的副线,表现了一些表面看来与拾荒毫不相干、其实关系密切的人和事,比(bǐ )如采访一位兼做心(xīn )理医生的葡萄园主,与发明电影的先驱者之一马莱的后代谈论电影问题。此外,本片还是一幅影片作者的自画像,瓦尔达不时从镜头后面走到镜头前面,即使当她在镜头后面时也有(yǒu )意地适度表现自(zì )己,而且有些镜头是她亲自拍摄的。这部受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名画《拾穗者》启发(fā )而拍摄的纪录片,描绘了法国当今时代的拾荒者形象。在瓦尔达看(kàn )来,形形色色的拾荒者大致分(fèn )为三类:“有些人拾荒是因为他们被生活所迫,有些人拾荒是因(yīn )为他们是艺术家,有些人拾荒是因为他们喜欢拾荒。”本片的完整(zhěng )片名是“拾荒者们和(hé )女拾荒者”,其中“女拾荒者”是指瓦尔达本人。影(yǐng )片中(zhōng )的所有人都在拾荒,瓦尔达本(běn )人也(yě )是拾荒,她在拣拾被人遗忘的记忆。本片的艺术成就不仅(jǐn )表现在瓦尔达创作了一部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实验性数码纪录片,而且表现在(zài )影(yǐng )片作者巧妙地把握了“唯我”与“主观”以及(jí )电影作者的“自我”与被拍摄(shè )的社会现实中的“别人”之间的细微界限。这部影片是用DV拍摄的(de ),然后扩转成(chéng )35毫米电影(yǐng )胶片发行,曾经在30个月的时间里获得过30个奖。

热门推荐